從人居環境角度談景觀設計和場地規劃
既然我們現在認為規劃的中心的目的是為人和人們創造一個滿足其需要的環境,那我們必須考慮環境中的各種因素。下面我們就來看看是那些因素是我們必須考慮的。
1.氣候 2.土地 3.水 4.植物 5.地形 6. 場地容積 7.可視景觀 8.交通 9.構筑物 10.居所。下面我們來分別來看看這些因素。
1.氣候
也許氣候最顯著的特征是年度、季節和日間溫度變化。這些特征隨緯度、經度、海拔、日照強度、植被條件以及海灣氣流、水體、積冰和沙漠等這些氣候影響因素的變化而變化。為完善區域氣候狀況,應綜合所有自然要素對生態系統進行描述。氣候直接影響人們的生理健康和精神狀態,這反過來對規劃提出要求。所以我們在規劃中對一些區域的社會特征作詳細的調查是必要的。
人類對世界的氣候除了去適應別無他法??蛇x的途徑,是盡量利用所在地區中存在的條件。廣義地說,地球可分為四個氣候帶:寒帶、寒溫帶、暖濕帶、和干熱帶。雖然不能準確定義這些氣候帶的界限,且沒每一氣候帶內部有相當大的變化,但每一帶都有自己顯著的特征,且強烈地影響所規劃場地的發展和建筑。所以我們提出在每一個區域內,固定的氣候條件下都有一個合理的規劃方案。對不同條件,都必須有一個適應性的社區布局,場地規劃和建筑設計。顯而易見,為了一個文明群體的健康幸福,建筑或景觀規劃要求不僅理解區域和場地的自然特征也要理解人。然后根據一個區域內的一個位置和一個項目的特定需求,進行一個合適的,具有一定功能的,關系協調的二維規劃。
2.土地
隨著人口的增長,人類活動的影響已經越來越明顯?;馃E地變成了道路,分散的農場以連成一片,沼澤地和林地面積減小,甚至消失。早期建在河流堤岸上的村莊大面積向外擴展,并通過增加道路,鐵路以及運河連接起來。在那些土地利用與其場地環境非常相適應的地方,農場,道路,社區處處顯得協調。我們曾沿著宜人的道路驅車,暢然于景觀之中,引我們穿過森林,草地,溪流,井然有序的田野,果園和豐饒的山谷。我們曾留戀那些自然的花朵盛開于山中的小鎮,陶醉于沿海濱或河岸層層分布的幽雅城市。
科學的規劃的合理開發能夠創造比原有景觀更出眾的設計形式和人工景觀,保存和融合當地最好的自然要素,或限制利用以保留其鄉土環境。這些規劃在自然景觀中歌唱,唱著一支和諧的歌。
然而,那些不恰當的規劃和一些不合理的土地利用都能使我們的視覺和知覺都感到不適。而且人類也許會為此付出昂貴的代價,甚至是災難性的代價。因為大自然有一種不可抗拒的抵制土地破壞的力量。
3.水
對大多數人來說,水面的粼粼波光可以引發發現般的激動和快樂。這種感覺可以說是一種狂喜的呼喊或是無聲的精神激蕩。不僅是景色,水聲也會激起愉悅的感覺。我們似乎完全習慣了水的聲音----冰消的滴落與水聲,溪流的飛濺聲,湖水的拍岸聲和水邊的鳥鳴聲聲——我們幾乎可以用耳朵欣賞。
水景是最美的景色。河流和水體是我們閱讀景觀的標點符號,為我們解釋地貌和地質組成。由于水體是如此令人向往,由于只有一定規模的水面和水邊地供人享用。而且由于水體和水邊地帶的保護在環境規劃中 變得至關重要。所以我們的規劃在保護水體完整性的同時,應充分發揮臨水陸地的最大功效。但必須經受三個條件的考驗:1.所有相關的用途必須與水資源和景觀相融洽。2.引水用途的強度不得超過土地和水域的承載能力或生物耐受力。3.應保證自然和人工系統的連續性。這樣我們的規劃的風景質量和生態功能都得以維持。
4.植物
植物是有生命的活物質,在自然界中已形成了固有的生態習性。在景觀表現上有很強的自然規律性和“靜中有動”的時空變化特點。“靜”是指植物的固定生長位置和相對穩定的靜態形象構成的相對穩定的物境景觀。“動”則包括兩個方面:一是當植物受到風、雨外力時,它的枝葉、花香也隨之搖擺和飄散。這種自然動態與自然氣候給人以統一的同步感受。如唐代詩人賀知章在《綠柳》一詩中所寫:“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不知細葉誰栽去,二月春風似剪刀”,形象地描繪出春風拂柳如剪刀栽出條條綠絲的自然景象。又如高駢的詩句:“水晶簾動微風起,滿架薔薇一院香”,是自然界的微風與植物散發的芳香融于同一空間的自然美的感受。二是植物體在固定位置上隨著時間的延續而生長、變化,由發芽到落葉,從開花到結果,由小到大的生命活動。如蘇軾在《冬景》一詩所描述的“荷盡已無擎雨蓋,菊殘猶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須記,最是橙黃橘綠時”。園林植物的自然生長規律形成了“春花、夏葉、秋實、冬枝”的四季景象(指一般的總體季相演變)。這種隨自然規律而“動”的景色變換使園林植物造景具有自然美的特色。